- 九卿
- 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。 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据经学家之说, 谓西周已有, 即天官冢宰、 地官司徒、 春宫宗伯、 夏官司马、 秋官司寇、 冬官司空六卿与三少(少师、 少傅、 少保)的总称。 秦以九卿为行政机关首长已具雏形。 汉以太常(秦与汉初为奉常)、 光禄勋(秦与汉初为郎中令)、 卫尉、 太仆、 廷尉、 大鸿胪(秦典客, 汉景帝改大行令, 武帝改定)、 宗正、 大司农(秦治粟内史, 汉景帝改大农令, 武帝改定)、 少府为九卿, 亦称九寺大卿。 九卿职能略近后世六部尚书, 魏、 晋以后, 行政职务多由尚书担任, 九卿所辖, 仅原有职务的部分。 南朝梁武帝在官名上各加卿字, 如以廷尉为廷尉卿, 又加太府、 大匠、 大舟三卿, 合为十二卿。 北齐改少府为太府, 廷尉为大理, 官署称寺, 如太常寺、 大理寺; 长官称卿, 如太常寺卿、 大理寺卿。 隋、 唐沿袭。 宋初九卿仅为官员品秩, 无职掌, 元丰改制, 始有职事。 南宋将卫尉、 太仆划归兵部, 光禄、 鸿胪划归礼部, 九卿减为五卿。 辽、 金、 元诸寺及卿, 不满九数, 其有关职能, 或属他署, 如辽以大惕隐司掌前代宗正寺之职; 或改寺为监, 如金太府监实即前代太府寺。 明、 清有大小九卿之称。 明以六部尚书与都察院都御史、 大理寺卿、 通政司使为大九卿; 太常寺卿、 太仆寺卿、 光禄寺卿、 詹事、 翰林学士、 鸿胪寺卿、 国子监祭酒、 苑马寺卿、 尚宝寺卿为小九卿。 清上谕常用六部九卿字样, 实无明确规定, 通常指都察院、 大理寺、 太常寺、 光禄寺、 鸿胪寺、 太仆寺、 通政使司、 宗人府、 銮仪卫的长官。
* * *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長官的總稱。 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》據經學家之說, 謂西周已有, 即天官塚宰、 地官司徒、 春宮宗伯、 夏官司馬、 秋官司寇、 冬官司空六卿與三少(少師、 少傅、 少保)的總稱。 秦以九卿為行政機關首長已具雛形。 漢乙太常(秦與漢初為奉常)、 光祿勳(秦與漢初為郎中令)、 衛尉、 太僕、 廷尉、 大鴻臚(秦典客, 漢景帝改大行令, 武帝改定)、 宗正、 大司農(秦治粟內史, 漢景帝改大農令, 武帝改定)、 少府為九卿, 亦稱九寺大卿。 九卿職能略近後世六部尚書, 魏、 晉以後, 行政職務多由尚書擔任, 九卿所轄, 僅原有職務的部分。 南朝梁武帝在官名上各加卿字, 如以廷尉為廷尉卿, 又加太府、 大匠、 大舟三卿, 合為十二卿。 北齊改少府為太府, 廷尉為大理, 官署稱寺, 如太常寺、 大理寺; 長官稱卿, 如太常寺卿、 大理寺卿。 隋、 唐沿襲。 宋初九卿僅為官員品秩, 無職掌, 元豐改制, 始有職事。 南宋將衛尉、 太僕劃歸兵部, 光祿、 鴻臚劃歸禮部, 九卿減為五卿。 遼、 金、 元諸寺及卿, 不滿九數, 其有關職能, 或屬他署, 如遼以大惕隱司掌前代宗正寺之職; 或改寺為監, 如金太府監實即前代太府寺。 明、 清有大小九卿之稱。 明以六部尚書與都察院都禦史、 大理寺卿、 通政司使為大九卿; 太常寺卿、 太僕寺卿、 光祿寺卿、 詹事、 翰林學士、 鴻臚寺卿、 國子監祭酒、 苑馬寺卿、 尚寶寺卿為小九卿。 清上諭常用六部九卿字樣, 實無明確規定, 通常指都察院、 大理寺、 太常寺、 光祿寺、 鴻臚寺、 太僕寺、 通政使司、 宗人府、 鑾儀衛的長官。
Chinese Collegiat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eaucratic ranks (Simpl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). 2013.